|
【化学】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4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4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某溶液中只含Na+、Mg2+、SO42-、Cl- 四种离子,其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c (Na+) ∶c(Mg2+)∶c(Cl-)=3∶2∶1, 若Na+的浓度为3 mol/L,则SO42-的浓度为 A.2 mol/L B.3 mol/L C.4 mol/L D.6 mol/L 2、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硫酸亚铁和硫酸铁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A.该磁流体是一种纯净物 B.所得的磁流体为悬浊液 C.该磁流体很不稳定 D.所得的磁流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3、下列变化过程中失去电子的是( ) A.Fe3+→Fe2+ B. C.Cl-→Cl2 D.N2O3→HNO2 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入蒸馏烧瓶中的液面以下,且冷凝水方向应当由下往上 C.过滤时,玻璃棒在引流过程中应放在三层滤纸处 D.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与水不互溶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铁与稀盐酸反应: B.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C.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6、实验中的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蒸馏操作时,冷凝水的方向应由下往上 B.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C.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如无水乙醇 D.萃取分液后,要得到被萃取的物质,通常还要进行蒸馏 7、有Fe3+、Fe2+、NO3-、NH4+、H+和H2O六种微粒,分别属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还原产物为NH4+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 C.若有0.5mol NO3-参加还原反应,则转移电子8mol D.若把该反应设计为电解池,则阳极反应为Fe2+-e→Fe3+ 8、标准状况下,具有下列量的物质,其体积最大的是( ) A.11.2LH2 B.44gCO2 C.2molFe D.2molH2O 9、下列各组物质,按酸、混合物、碱顺序排列的是 A.空气、硫酸铜、硫酸 B.乙酸、空气、纯碱 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硝酸、蔗糖水、氢氧化铁 10、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H2的摩尔质量是2g B.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32He和42He互为同位素 D.碳酸钠的电离方程式:Na2CO3═Na2++CO32﹣ 11、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A.A B.B C.C D.D 12、用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13、用下列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相应实验,正确的是
A.用图1所示方法称量固体氢氧化钠 B.用图2装置分离食用胡麻油与水的混合物 C.用图3所示装置和方法进行石油分馏 D.用图4装置配制150 mL稀盐酸 14、下列有关实验安全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少量的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时,直接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用酒精灯给玻璃仪器直接加热时,应先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后再集中加热。 C.凡是给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加垫石棉网,以防仪器炸裂 D.H2还原CuO的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通氢气,再撤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 15、下列各组离子能在呈酸性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Ba2+、Na+、NO3-、MnO4- B.Mg2+、Cl-、Al3+、SO42- C.K+、OH-、HCO3-、NO3- D.Ca2+、Na+、Fe3+、SO32- 16、最近湖南都市台报道,长沙市周边农田由于焚烧稻草导致烟雾弥漫,致使高速公路限行,航班停飞。烟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短周期主族A、B、C、D、E、F六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F依次增大。A的某种原子核内只有质子,B元素的某种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C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是原子半径最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D的单质在高温下与C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E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D与F形成的离子化合物DF是常用的调味品。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元素形成的氢化物中氢元素质量百分含量最大值是___________%。 (4)D2C2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周期元素性质从左往右呈现递变性的本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今有甲、乙两种固体和A、B、C、D四种物质的溶液。已知甲、乙中有一种为氧化铜,A、B、C、D分别是盐酸、氯化钠、氯化铜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这六种物质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①乙+B=A+水;②A+C=乙+D;③甲+B=A+水。 (1)写出下列四种物质的化学式: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 A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上述三个变化: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19、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回答下列问题。 (1)向大量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溶液,继续煮沸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可制得Fe(OH)3胶体; (2)向Fe(OH)3胶体中滴加氢碘酸(HI水溶液)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由图所示,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向_________电极移动(填“X”或“Y”)。
20、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有水蒸气和HCl挥发出来,同时证明氯气的某些性质,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支撑用的铁架台省略),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A中实验室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①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名称为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 ②装置D和E中出现的不同现象说明________。 ③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不能确保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装置F和装置G之间再加一个装置,该装置中应放入________(填写试剂或用品名称)。
21、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1)x表示____________,y表示____________。 (2)当x-y > 10时,该微粒是________(选填“阳离子”或“阴离子”或“原子”) (3)当 (4)当y=2的中性原子M跟y=7的中性原子N化合时,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题分析】根据钠离子的浓度,由离子浓度比例关系计算镁离子、氯离子的浓度,根据溶液电荷守恒故选c(Na+)+2c(Mg2+)=c(Cl-)+2c(SO42-)计算。 【题目详解】 假设Na+浓度为3mol/L,由c(Na+):c(Mg2+):c(Cl-)=3:2:1,可得c(Mg2+)=2mol/L,c(Cl-)=1mol/L,根据溶液电荷守恒有c(Na+)+2c(Mg2+)=c(Cl-)+2c(SO42-),3mol/L+2×2mol/L=1×1mol/L+2c(SO42-),解得:c(SO42-)=3mol/L,故选B。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混合溶液中利用电荷守恒计算离子浓度是解答关键。 2、D 【解题分析】题意分析可知磁流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nm,属于胶体,具备胶体的性质。 【题目详解】 A.磁流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nm,属于胶体,为混合物,A说法错误; B.磁流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nm之间,分散系为胶体,不是悬浊液,B说法错误; C.磁流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nm,属于胶体,是介稳分散系,C说法错误; D.该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所以当一束强光通过此磁流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D说法正确; 答案为D。 3、C 【解题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必然引起元素化合价的升高,即发生氧化反应,由此分析。 【题目详解】 A.因为元素化合价升高的过程即为失去电子的过程,铁元素由+3价变化到+2价,元素化合价降低,A项错误; B.锰元素的化合价由+7价变化到+2价,化合价降低,B项错误; C.氯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化到0价,化合价升高,C项正确; D.该过程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都是+3价,化合价没有变化,D项错误;答案选C。 4、B 【解题分析】A. 分液时要注意为防止液体重新混合而污染; B. 蒸馏时温度计是用来测定馏分的温度,且要保证充分冷凝; C. 过滤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原则,三层滤纸一侧较厚; D. 萃取时,萃取剂与水互不相溶。 【题目详解】 A. 分液时注意防止液体重新混合而污染,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蒸馏时温度计是用来测定馏分的温度,应使温度计的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且要保证充分冷凝,则冷凝水方向应当由下往上,故B项错误; C. 过滤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则玻璃棒在引流过程中应放在三层滤纸处,防止捣破滤纸,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萃取时,碘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且萃取剂与水互不相溶,否则不能分离,达不到萃取的目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5、A 【解题分析】A. 该离子方程式不满足电荷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B.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正确,故B正确; C. 锌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单质,离子方程式正确,故C正确; D. 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离子方程式正确,故D正确; 故选A。 6、C 【解题分析】A. 蒸馏操作时,冷凝管中水的方向是下口为进水口,上口是出水口,保证气体与水充分接触,即冷凝水的方向应当由下往上,故A正确; B.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且容量瓶只能在常温下使用,则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故B正确; C.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如CCl4,但不能选择无水乙醇,因为无水乙醇和水互溶,不能做萃取剂;故C错误; D.萃取分液后,要得到被萃取的物质,可根据萃取的物质和萃取剂的沸点不同用蒸馏操作分离,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C。 7、C 【解题分析】Fe2+、NO3-、Fe3+、NH4+、H+和H2O六种微粒属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Fe3+虽有氧化性,但与H+、NO3-的强氧化性无法比.Fe2+作还原剂,NO3-作氧化剂.由此得出该反应为:8Fe2++NO3-+10H+=8Fe3++NH4++3H2O。 A.根据(氧化剂)降(化合价降低) 得(得到电子) 还(发生还原反应),对应产物为还原产物.NO3-生成NH4+,N化合价从+5降为-3,NH4+为还原产物,选项A正确; B.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升失氧,降得还;该反应中氧化剂是NO3-,1molNO3-生成1molNH4+,N化合价从+5降为-3,得到8mol电子;还原剂是Fe2+,8molFe2+生成8molFe3+,失去8mol电子,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选项B正确; C.氧化剂是NO3-,1molNO3-生成1molNH4+,N化合价从+5降为-3,得到8mol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0.5mol NO3-参加还原反应,转移电子4mol,选项C不正确; D.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若把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则负极反应为Fe2+-e-=Fe3+,负极反应是Fe2+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8、B 【解题分析】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或固体,铁为固体,体积较小,二氧化碳和氢气为气体,体积较大,其中V(CO2)= 9、D 【解题分析】 分析:根据各物质的成分和物质的分类标准判断。 详解:A项,空气属于混合物,硫酸铜属于盐,硫酸属于酸,A项不符合题意;B项,乙酸属于羧酸、空气属于混合物,纯碱是Na2CO3,纯碱属于盐,B项不符合题意;C项,氧化铁属于碱性氧化物,胆矾是CuSO4·5H2O,胆矾属于盐,熟石灰是Ca(OH)2,Ca(OH)2属于碱,C项不符合题意;D项,硝酸属于酸,蔗糖水属于混合物,氢氧化铁属于碱,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 10、C 【解题分析】A. H2的摩尔质量是2g/mol,选项A错误; B. 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 32He和42H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互为同位素,选项C正确; D. 碳酸钠为强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Na2CO3═2Na++CO32﹣,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1、C 【解题分析】A.NH3属于非电解质,Na2CO3属于盐,故A不选; B.冰水混合物为水的不同状态所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B不选; C.NH4Cl属于可溶性盐,碱石灰主要成分为氧化钙(CaO大约75%),氢氧化钠(NaOH大约3%),和氢氧化钾(KOH大约1%),水(H2O大约20%)属于混合物,CO2属于酸性氧化物,Ca(OH)2为强碱,故选C; D.五水硫酸铜属于纯净物,CO属于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不选。 答案选C 12、D 【解题分析】A、当铜丝与浓硫酸接触时才能反应,当往上抽动铜丝时,铜丝与硫酸不接触,反应停止,故可通过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故A正确; B、SO2具有漂白性,可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故B正确; C、SO2为酸性气体,具有污染性,可与碱发生反应,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故C正确; D、铜与浓硫酸反应后①中溶液显蓝色即可证明有CuSO4生成,无需向其中加水,并且将水加入浓硫酸中会使试管中液滴飞溅,发生危险,故D错误。 答案选D。 13、B 【解题分析】A. NaOH易潮解,具有腐蚀性,应将NaOH固体放在小烧杯中称量,故A错误; B. 食用胡麻油不溶于水,可用分液法分离食用胡麻油和水的混合物,故B正确; C. 进行石油分馏时,为了增大冷凝效果,冷凝水应从下口进入、上口流出,且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C错误; D. 配制150mL稀盐酸,不能选100mL容量瓶,仪器选择不合理,故D错误,答案选B。 14、B 【解题分析】A. 少量的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碳酸氢钠软膏,故A错误; B. 用酒精灯给玻璃仪器直接加热时,应先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后再集中加热,以防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玻璃仪器炸裂,故B正确; C.给玻璃仪器加热,不一定都要加垫石棉网,有些化学仪器能直接进行加热,比如试管等,故C错误; D. H2还原CuO的实验结束时,应先撤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等到试管冷却到室温,再停止通氢气,以防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B。 【题目点拨】 H2还原CuO的实验中,先通一会氢气,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氢气和氧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到室温后,再停止通氢气,防止生成的铜重新被空气氧化。 15、B 【解题分析】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根据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溶液呈无色透明,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MnO4-、铁离子等,以此来解答。 【题目详解】 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A.MnO4-为有色离子,不满足溶液无色的要求,选项A错误;B.Mg2+、Cl-、Al3+、SO42-之间不反应,都是无色离子,都不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选项B正确;C.H+、OH-、HCO3-之间相互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选项C错误;D.Fe3+、SO3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为有色离子,SO32-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选项D错误;答案选B。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并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题目难度不大。 16、D 【解题分析】根据分散系的概念,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析。 【题目详解】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大雾时,用灯照射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烟雾属于胶体分散系。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第三周期ⅥA族 【解题分析】 分析:短周期主族A、B、C、D、E、F六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F依次增大。A的某种原子核内只有质子,则A为氢元素;B元素的某种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则B为碳元素;C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C为氧元素;D是原子半径最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则D为钠元素;D的单质在高温下与C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E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是E为硫元素。D与F形成的离子化合物DF是常用的调味品,则F为氯元素。 详解:(1)硫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ⅥA族。 (2)氯离子结构示意图是 (3)碳元素形成的氢化物中氢元素质量百分含量最大的是甲烷(CH4),其氢元素质量百分含量为25%。 (4)Na2O2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4OH-+O2↑。 (5)同周期元素性质从左往右呈现递变性的本质原因是:从左至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18、CuO Cu(OH)2 CuCl2 NaCl Cu(OH)2+2H+=Cu2++2H2O Cu2+ +2OH-=Cu(OH)2↓ CuO+2H+=Cu2+ +H2O 【解题分析】甲、乙两种固体均与B反应,生成A和水,再分析给出的四种物质可知B为盐酸、A为氯化铜;所以甲乙中均含有铜元素,又A+C=乙+D,能与氯化铜反应的只有氢氧化钠,所以C为氢氧化钠,D为氯化钠,乙为氢氧化铜,则甲为氧化铜. 【题目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为CuO;乙为Cu(OH)2;A为CuCl2;D 为NaCl; (2)氢氧化铜为难溶物所以不能拆,故乙与B的离子反应为:Cu(OH)2+2H+=Cu2++2H2O;A与C的离子反应为:Cu2+ +2OH-=Cu(OH)2↓;氧化铜为难溶物不能拆,故甲与B的离子反应为:CuO+2H+=Cu2+ +H2O。
19、饱和FeCl3溶液 液体呈红褐色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得到澄清的棕黄色溶液 2Fe(OH)3+ 2I- +6 H+ =2Fe2+ + I2+ 6H2O X 【解题分析】Fe(OH)3胶体的制备过程: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根据Fe(OH)3胶体的制备过程结合胶体的性质分析解答。 【题目详解】 (1)Fe(OH)3胶体的制备过程: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FeCl3+3 H2O (2)向Fe(OH)3胶体中滴加氢碘酸(HI水溶液)至过量,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然后氢氧化铁沉淀被氢碘酸溶解,溶解的同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和碘化亚铁,观察到的现象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得到澄清的棕黄色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3+ 2I- +6 H+ =2Fe2+ + I2+ 6H2O,故答案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得到澄清的棕黄色溶液;2Fe(OH)3+ 2I- +6 H+ =2Fe2+ + I2+ 6H2O; (3)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即向X极移动,故答案为:X。 【题目点拨】 本题的易错点为(2)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铁离子具有氧化性,碘离子具有还原性,二者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0、MnO2+4HCl(浓) 【解题分析】(1)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2)①利用无水硫酸铜遇到水变蓝性质检验氯气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②依据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对比说明具有漂白性的不是氯气; ③氯气易溶于CCl4; (3)G装置是用来检验HCl气体的,为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需要排除氯气的干扰,氯气可氧化碘化钾得到单质碘,碘与淀粉变蓝,据此作答; 【题目详解】 A.实验时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来制备氯气,生成氯化锰、水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故答案为MnO2+4HCl(浓) (2)①为了探究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有水蒸气,可以在B中加入无水硫酸铜,如果固体变蓝则证明氯气中含有水蒸气, 故答案为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②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具有漂白性的不是氯气,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 故答案为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氯气有漂白性(或次氯酸有漂白性); ③氯气易溶于CCl4,所以该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氯气, 故答案为吸收氯气; (3)G装置用来检验HCl气体,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应排除氯气的干扰,在F吸收氯气之后要检验氯气是否完全除去,根据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的性质,可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其反应方程式为:Cl2+2KI=2KCl+I2,生成的碘遇淀粉变蓝,如不变色,说明已经完全除去,所以可以在F和G之间连接一个盛有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的洗气瓶检验是否存在氯气,另外根据氯气的漂白性,也可在F和G之间连接一个盛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洗气瓶,若不褪色,则证明氯气已被完全吸收,此方法也可行。 故答案为湿润的淀粉KI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
21、质子 最外层电子 阳离子 S2- 【解题分析】 分析:(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中数字表示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 (2)判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据此解答;(3)y=8时,该微粒带2个单位负电荷,则x=2+8+8-2=16,为S2-离子;(4)当y=2的中性原子M的核外电子数为2+8+2=12,则M为Mg,y=7的中性原子N的核外电子数为2+8+7=17,N为Cl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中数字x代表质子数或核电荷数;y为最外层电子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 (2)当x-y > 10,说明微粒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微粒带正电荷,为阳离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阳离子; (3) y=8时,该微粒带2个单位负电荷,则x=2+8+8-2=16,为S2-离子;其结构示意图为: (4) 当y=2的中性原子M的核外电子数为2+8+2=12,则M为Mg,y=7的中性原子N的核外电子数为2+8+7=17,N为Cl元素,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2,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MgCl2。
|